閱讀記錄 | 搜書

1644:中國式王朝興替(出書版)分章閱讀 2

吳蔚 / 著
 加書籤  滾屏 朗讀

值得注意的是,1644年的甲申,几个逐鹿中原的都想到了个“顺”字:李自成自称“新顺王”又建“顺”国号;张献忠建西政权而以“顺”为年号;入主中原的第年年号称为“顺治”。顺民心者得天们同时举起了顺民的旗号,标榜自己应天顺民。《礼记·礼运第九》说:“天子以德为车、以乐为御,诸侯以礼相与,夫以法相序,士以信相考,百姓以睦相守,天之肥也。是谓顺。”纪念甲申,应该在“顺”二字有所启示。

【收藏月季小說網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章 崇祯与李自成的纠

崇祯吊】

旧历1644年三月十九的晚向威严肃穆的紫城中派凄凉景象。月辉映的这建筑,格外、凄清。

最近京城里直有种神秘的传闻:据说夜晚走城正门的行,能够听到那些战疆场的将士们的鬼的喧闹和幽灵凄厉的哀嚎。除非得已,已经没有再愿意靠近紫步。

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听说委派守城的信太监曹化淳已经打开彰义门,接李自成城,自知已去,慌忙命将皇太子朱慈烺、三子朱慈炯(即传说的朱三太子)、四子朱慈炤连夜宫外。崇祯随即宫,令惊讶的是,周皇并没有就寝,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齐齐,仿佛正在等候的到。最让奇怪的是,皇所穿的朝,袖角及周的地方都已经用线密密缝住,就好像被装在个华丽的袋中。

崇祯及多想皇为何是这样地打扮,只是严肃地对周皇说:“国破就在眼为国,理当殉国。”

周皇惊慌,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天,相当冷静地说:“跟随陛已经十八年了。十八年中,陛从未听句忠言,所以才会有今天。”说完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祯眼,从容地吊而

崇祯怔。也没有将这位子耿直的皇放在眼中,事实除了的女平公主,没有真正在意任何女。当年周皇嘉定伯周奎为了帮女对付崇祯宠的田贵妃,特地从江南找了绝美女陈圆圆。崇祯第眼看到陈圆圆的时候,也惊诧的美貌,可是当时崇祯正被军国事搅得头昏脑本没有心思。陈圆圆只得返回了周府,被到周府作客的吴三桂看中,才有了的“冲冠怒为颜”的故事。

如今周皇那番话的语气、那蔑视的眼却震憾了崇祯,心中是什么滋味,是惊?是悔?但形已经多想,呆了片刻,到了寿宁宫找平公主。

平公主才十六岁,已经落得秀丽贵。崇祯已经为选了周世显为驸马,若是李自成近北京,公主早应该在几天嫁。平公主也没有入概今晚的北京城中,没有多少能够安然入。公主年纪虽小,却也知即将,见崇祯拉住袖哭泣,胜悲恸,更显得楚楚

崇祯的眼泪由自主地流了,望着最心的女叹息说:“为什么生在帝王之家?”终于心,用左手挡住脸,右手拔刀鞘,向公主砍去。公主尖声,那声中充了惊恐,无论如何也相信会杀本能地挥弱的手臂去挡锋利的刀。

毕竟是生骨,崇祯的手由自主地,这是有生以到彷徨,但仍然着牙砍了去。刀砍断了平公主的左臂,但没有砍中害,顿时血流如注,公主当场晕绝地。崇祯再也了手,掩面而

『注:李自成,发现了血泊中的平公主,叹息说:“太忍。”(《甲申传信录》)以为公主已将公主往皇周奎的家中。平公主晕厥五天才苏醒,这才发现已经吊而,李自成已经入主北京,成了顺,绝。平公主落入了李自成手将刘宗手中。然而风云化莫测,四十天顺又成了清。清军入城,摄政王多尔衮专门派访寻到平公主及其的嫔妃,特别优待。平公主只剩条手臂,国破家亡,有天地无容觉,于是给书,自称是九臣妾,家当尼姑。清没有答应,反而诏命准驸马周世显与平公主完婚,并赐予田产宅第车马等。回忆起自己的皇,面对并是传说中穷凶极恶的敌平公主由得慨万千,黯然泣。在盛的婚礼,公主没有丝喜悦,挥之去的是无奈的哀伤。平公主于顺治三年(1646年)病,赐葬在广宁门外。事见《明史·卷121·公主传》、清·严有禧《漱华随笔》。关于平公主,世敷衍很多故事。金庸小说《碧血剑》中美的阿九、《鹿鼎记》中武功强的九难,以及梁羽生数部小说中提到吕四的师傅独臂神尼,都是指的平公主。』

理完两个份地位最重,崇祯心中再无顾虑,赶到昭仁殿砍了另个女昭仁公主,又砍了妃嫔数,这才换了平民,带着太监王承恩中南门,到成国公朱纯臣的府邸避难。此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到了北京城,李自成城,第件事就是城,所以皇宫已经成了天安全的地方。

但无论王承恩如何门,如何狐假虎威地摆天子驾临的威风,朱纯臣命坚决予开门。这个时候,崇祯皇帝已经的皇帝,甚至连落难的平民都如,因为但是个手的山芋,还会将致命的危险带到走到的任何地方。

崇祯皇帝这才知自己已经是众叛离,由得声,重新回到皇宫。而城外已经是光映天,喊杀声断。

崇祯皇帝回到殿,依然没有心,鸣钟召集百官,等了好久,没有。崇祯皇帝这才万念俱灰,说“诸臣误朕也,国君社稷,二百七十七年之天旦弃之,皆为臣所误,以至于此。”

到崇文门,想去却是能。于是改走齐化门,打算夺门而。守门的太监见这些形迹可疑,疑为,发。王承恩连忙喊:“这是皇!”幸好没有打中。

崇祯又到正阳门,只见那里挂着三只灯笼,是为李自成军发的投降信号。崇祯知无论如何已经逃去了,这才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,回到皇宫换了到煤山(现在的景山)的寿皇亭,叹息:“吾待士亦薄,今至此,群臣何无相从?”然才无可奈何地自缢于于棵树,年仅三十五岁。

崇祯皇帝,王承恩也吊自杀,总算没有让崇祯皇帝孤独路,全了点面子。

走到今天的局面,总得有承担责任吧?崇祯皇帝临诏书切责,说:“臣们都是亡国之臣,都是这些外的臣们误了。”中的谈、亡国之臣,在李自成手成了阿谀奉承之辈,但到了,却成了中之臣。这种化着实令骇异。中国的古话中总说,良择木而栖。如果崇祯自杀,李自成或许会杀,到了清,也许还能封个侯什么的;这个时候看这些“亡国之臣”的表现,应该会明忠臣必赖明君的理。

崇祯断然将眼的这场灭国灾难归咎于手的每,就是认为自己没有责任。此悟,可谓是执拗之极了。拿最件事说,成国公朱纯臣肯开门接纳皇帝,诚然有惧祸的心理;但从另方面说,崇祯皇帝生多疑,史载“帝刻忌”。何谓刻忌?猜忌和嫉妒,再加对待手臣刻薄无忠报国的袁崇焕就落了个被的悲惨场。车之鉴,车之覆,明朝的臣们自然为皇帝所用,平时都是得,自保为。所以崇祯皇帝到了最关头,最信任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,最信的臣朱纯臣闭门纳,也就是理之中的事了。

明朝灭亡并非完全是崇祯皇帝的责任,自然也能怪崇祯的臣们,但曾在崇祯朝中供职的多数臣子们,却总有种沉重的受——们这些臣子确是亡国的罪。从心理学的角度说,这有点像意念导向,崇祯反复这样训斥的臣子们是亡国之臣,臣子们也先入为主地这样认为了。

户部尚书倪元璐的忏悔最为典型。在自杀之,象征地面朝北,对的皇帝说:“臣为社稷重臣,而未能保江山,臣之罪也!”右副都御史施邦耀,对明朝的灭亡也表达了同样的负罪在自缢之,写副对子:

〖愧无半策匡时难,

[推薦作品] [本書更多新章節] [章節報錯]
目錄
大家正在讀
月季小說網 | 星期2 19:29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10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(切回簡體版)

聯絡通道:mail